據媒體調查,目前”啃老族”主要有以下人群:
一、是大學畢業生,由於就業比較挑剔,總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,這一類約佔20%;
二、是以工作太累太緊張、不適應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的,佔10%左右;
三、是”創業幻想型”的青年人,他們雖有強烈的創業願望,但沒有目標,缺乏真才實學,總是不成功又不願“居人籬下”當個打工者,這一類約佔20%;
四、是頻繁跳槽者,跳來跳去最後找不到工作,這一類佔10%;
五、是單位裏下崗的年輕人,習慣用過去輕鬆的工作與如今的緊張繁忙相對比,越比越不如意,乾脆不就業,這一類佔10%左右;
六、最後一類是文化低、技能差,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苦臟累工作,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“啃”父母,這一類佔30%。
“啃老族”應該是中國的說法…
隨著老年化和少子化,目前這類族群越來越多,主要是指未婚尚與父母同住,單身寄居的意思。
パラサイトシングル〔parasite+single〕
和父母同住的單身者。居住和家事都依賴著父母。
和晩婚化・少子化有関連,其消費行動令人注目。
〔parasite 為寄生之意。1997 年(平成 9)社会学者山田昌弘提出〕
日本也對這類族群做了研究,他們主要生活上並無太大的開銷,因為與父母同住不需家電家具等,家事方面父母也能幫忙,所以即使成年也不想搬出去住,對儲蓄觀念也較低,收入幾乎花在旅行和奢侈品等,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這個族群的名稱是由大陸所傳出來的….
因為中國政府一胎化政策的關係~很多小孩都在被極度寵愛的環境下長大
除了日常的花費之外…
從小學~國中~高中~大學~甚至研究所…這些錢都花自父母的身上..
許多小孩子到了30歲還無法獨立自主的在外工作..
所有的花費都是依賴家裡…
而啃老族的老嘛~可以以4-2-1來簡稱…
而其中的”4″就是..外公、外婆、阿公、阿媽
而”2″就是爸爸、媽媽
而”1″就是啃老族
台灣這種族群應該還不算多….也希望不要..不然可是會影響國家生產力的~!!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大專生平均失業5個月
畢業季已到,即使台灣失業率頻創新低,「供應量過剩」的大專生還是難逃失業考驗。畢業5年之內的大專生,平均失業約5個月,「啃老族」和「飛特族」則愈來愈多。
高達4成5的畢業生曾經失業,其中6成1在失業期間會向父母親拿錢,5成6以個人存款支付開銷;這6成1的失業大專生有個新稱號,叫「啃老族」,顧名思義是吃家裡的意思
。
大專生量產結果,是職場吸納不了,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,去年有33萬人從大專院校畢業。針對畢業5年內的大專生所做的就業現況調查顯示,有工作的為7成,另外3成大專生取得學歷後並未投入傳統就業市場,2成選擇不工作,1成選擇非全職臨時派遣、論件計酬的「非典型」工作,成為打工一族日本創了一個名詞,叫「飛特族」(Freeter)。
69年次、剛從資訊傳播所畢業的Amy正是典型的飛特一族,她擁有碩士學位,想進入遊戲公司從事設計的工作,但家住三芝,好的工作都在離家遙遠的台北,而且有的薪資待遇偏低,工作時間也不固定,常需加班。她最後決定先到補習班打工,同時住在家中以省下房租,累積的儲蓄可做為未來在台北租房之用,等9、10月或許有好工作出現。
調查發現,有5成1的大專生曾經從事「非典型」工作。經濟不景氣造成企業採行彈性勞動制度,因此未來剛出社會的新鮮人,恐怕要接受企業「非典型雇用」的現實條件。